关注 金鼎学社 公众号,免费领取AI赚钱指南,添加客服微信:qiniu1001 备注:7774!
1959年,在阔别故乡32年之后,已经66岁高龄的毛主席重回韶山。
时隔32载重回故乡,此时的毛主席虽已经是花甲之年,但却尤记得当年离乡时的种种,不免感慨万千,也正是有感于家乡、祖国的巨大变化,他也写下了《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这一次的韶山之行中,毛主席不仅拜谒了父母的坟茔,回到了自己的家,看望了学校的小朋友们,也前往了附近的韶山水库游泳,还宴请了家族的长辈、亲朋吃饭,可谓是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在他前往水库游泳前却发生了一件小插曲。
当时,由于家中距离水库有一段距离,毛主席便选择与随行人员一同步行前往,群众们自然将他围拢在了中间,诉说着家乡的变化。可是,突然便有一位老妪拉住了毛主席的衣袖,哭了起来。对于这位哭泣的老妇,毛主席不仅并未指责反倒还在竭力的安慰她,然而老妇则像是被拨动了心弦一般哭得更甚了。而毛主席也被彻底的点燃了情绪,激动地对着老妪连呼三声:“革命胜利了!”这样的话语,也让周围的群众情不自禁高呼。
这位老妇又是谁,又是因何会让她在毛主席回乡时悲恸哭泣呢?毛主席又与她有何关系呢?

一别经年,日月换新天,却失几多亲故
1959年6月25日,在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等人陪同下毛主席回到了韶山。一回韶山,毛主席一行便在银天寺的路上看到了摇曳的水稻,田间辛苦劳作的乡党。到了下午,毛主席一行到达韶山冲。
而在到达之后,不顾舟车劳顿,毛主席随即便让随行人员将韶山的公社书记毛继生叫来与他攀谈起了家乡的工农业生产、生活。为了杜绝浪费,毛主席还特意嘱咐毛继生“要同乡亲们会一会面,打一打讲,吃餐便饭”即可。
第二天一大早,毛主席早早起床来到了半山坡的楠竹坨——毛主席父母的坟茔便在此。而后,他向父母坟茔深深的三鞠躬,并放了一把松枝祭拜。
之后他回到了上屋场的家中,看着父母遗像,往事犹如昨日。而在从家中出来之后,他来到了韶山的学校,学生们看着日思夜想的伟人,无不欢呼雀跃。说着便已经有学生将红领巾系到毛主席的脖子上,而毛主席对于这些祖国的花朵的簇拥也是开心至极。

在从学校出来后,毛主席便决定要去韶山水库游泳。
对于游泳,毛主席有一种弄潮儿般的执著,自青年到暮年他便一直酷爱,湘江、长江皆都游过。他甚至还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的千古名句。
在得知毛主席的出行安排后,周围的群众自然都早早的在水库的路上等候。这些群众中,便有一位老妪是烈士毛福轩的遗孀贺菊英。
作为烈士家属,在见到毛主席后她不由得想起了丈夫,于是情绪激动恸哭起来。而毛主席对于贺菊英的恸哭,也是感同身受,便激动的说了三遍:“革命胜利了!”。
毛福轩,1897年出生于韶山的一户贫苦农家。
家贫的他,自幼为了生计便只能给人放牛,做些杂活谋生。然而,即便勤勤恳恳干活,毛福轩却仍旧摆脱不了赤贫,甚至于连温饱都成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剥削。而就在对旧社会不满中,毛福轩与毛主席交往熟络了起来,并在1922年受到毛主席的介绍到了湖南自修大学附设补习学校当校工。
在学校里,他的思想进一步被启迪,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参加工人运动,参加革命。就这样, 同年毛福轩、毛泽民等人在安源煤矿从事了工人运动,随即毛福轩也加入了共产党。
1924年底,毛福轩回到韶山做党的工作。而1925年2月,毛主席也回到了韶山组织领导农民运动。

毛福轩也成为了这一时期毛主席的得力助手,毛福轩用最普通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走亲访友、串门的方式组织了农民协会,办起了夜校,动员孩子上学。
韶山的农民运动,也在毛主席的领导、毛福轩等人的统筹之下蓬勃发展。然而,这也引起了当地军阀的不安,于是便开始捉拿毛主席。而在毛主席前往广州之后,毛福轩主持了韶山党总支的工作,出任总支书记。期间,他继续发展党员,组织农民入会,派遣人员前往广州等地学习。
而在1927年毛主席再次重回湘潭时,毛福轩又详细的为毛主席做了汇报,这些资料也为毛主席的农民运动,为秋收起义打下了基础。
1928年春,因为组织需要毛福轩被调任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地下工作,危险性可想而知,但是毛福轩却靠着机敏、勇敢,成功的打入敌人内部,甚至还当上了上海金山县警察局的第三分局局长。期间,无论是传递消息,还是掩护同志,夺取枪支弹药他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1933年,由于叛徒的出卖,毛福轩身陷囹圄。而毛福轩与毛泽东乡党,且是同宗的关系也让国民党特务兴奋不已,自以为是捉到了“大鱼”。
为了能够逼迫毛福轩交代信息,这些特务对严刑逼供。可面对这些,毛福轩面不改色,最终1933年被枪杀于南京雨花台,时年才36岁。
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毛福轩对于国家、民族尽心竭力鞠躬尽瘁,令人佩服。但作为丈夫、儿子,即便是他自己却也有遗憾。
在他给妻子的遗书中更是寥寥数语,便让人心伤。
“余为革命奋斗而牺牲,对于己身毫无挂虑。对于家庭,上不能侍父母,下不能蓄妻儿,此乃终生遗憾!”
对于毛福轩的牺牲,毛主席无疑是感同身受的。作为党的领导人,他的众多亲人也牺牲在追求光明的路上,这包括了自己的弟弟、妻子、儿子……
这种复杂的感情交织,也是他在重回故乡随即写下《七律·到韶山》的原因所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共产党人正是有这种精神,才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而对于烈士毛福轩的遗孀贺菊英的恸哭,毛主席又怎么会不心有戚戚。于是,也就有了连续三次的革命成功了!
致敬毛主席,致敬毛福轩,致敬所有先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07774.com/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