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金鼎学社 公众号,免费领取AI赚钱指南,添加客服微信:qiniu1001 备注:7774!
前 言
翻开岁月的年轮,21岁前的人生记忆,再次零散而又有序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如梦如幻,历历在目。
其实人生犹如走路,更像跌跌撞撞翻山越岭,每个人都会有意或无意间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
我的童年、上学、参军、参战经历,跨越了60、70、80年代,目睹了三个时代的巨大变迁。在清贫的童年,我从农村走进城市,又从学校走进军营,从学生转变成为一名军人,后来有幸走上保卫祖国的战场。经历无数次的坎坷曲折,丰富了我的人生和阅历。
我经历了炮火硝烟中的战场磨炼,同时也书写了人生中最精彩的一页,让我真正懂得了生命的价值。
朋友们!纵观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战争在不断地发生着,从小规模到世界大战,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要赶上就会被无情地卷入进去。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指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战争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
战争有时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也是取得利益和保护利益的强硬手段。
1949年以后,从战争深渊中走出来的新中国,先后被迫进行了“抗美援朝”“中苏珍宝岛反击战”“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越南海之战”,到后来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争,这些都是为了和平而被迫发起的自卫性战争,也是正义的战争。
尤其对越作战,更是成了时间最长的一场自卫性战争,历时十年有余。
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我以宏观的角度下笔,用各个兵种及部分重要战例作为穿插内容,全景描写这场战争,并且在回顾战史的同时,把战争问题也做了警示性的暗述,使整个作品涵盖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讲述战争而描写战争,目的是让大家懂得每场战争所包含的政治、军事、国威等重要意义。相信对回顾历史、警示后人也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我在文中以实名实事而记,述说了一段难忘的人生记忆。
我生于60年代,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为艰苦和困难的一个时期,也是伴随着艰辛而又让人非常留恋的一个时代。因为这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空前进步,人们生活在理想中、精神中,与现实主义生活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人们不以金钱来衡量人生的价值,人们为理想而狂热、为信仰而献身,无私奉献成为社会主旋律。
进入8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价值观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集体主义、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思想和观念天平发生了极度倾斜。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度、道德线、爱国情的意识,在时代的进步中渐渐地被淡漠。由于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了首要位置来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慢慢地开始一切向钱看,精神文明建设渐渐被冷落和淡化了下来。
我们在一面大唱社会进步的高歌时,其实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比如:道德水平下降,信仰的多元化到逐渐淡化,自私自利逐渐被视为合理的现实观,不再受社会和道德的指责。因为信仰的淡化、私欲的膨胀,造成了社会矛盾凸显,思维、道德和观念的大倾斜,以至于出现了“张华”该不该救人的大讨论。(张华:黑龙江省虎林市人,中共党员。1977年入伍,生前系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1982年7月11日,年仅24岁的他,为救不慎落入粪池的69岁老人魏志德,不幸光荣牺牲,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过去赞美的,今天拿出来批判;过去批判的,今天又拿出来赞美。历史被一些学者、作家、导演、编剧等随意拿来修改、演绎,慢慢的人们会弄不清楚武松和潘金莲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反面和正面也会显得模糊不清,甚至会出现一些戏剧性的反转。
正是这些不被重视的危险倾向,在慢慢地改变着文明与进步的方向。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前进也罢、后退也罢,都应相对和辩证地去看待,前进不一定就是进步的象征。
而今,中越战争的硝烟虽然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也慢慢地被人们所淡忘。因为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为了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出于国家角度考虑而有意淡化了这场战争,但并不是国家已经忘记了这场战争和否定了这场战争。所以,这种现象我们应该理性地去看待和认识。作为参战老兵,要考虑国家有国家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高度,国家管理者要从国家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等等来统筹考虑问题,绝不能仅凭感性看待和处理国家事务。所以,参战人员也不能仅凭自己的感情角度来误解误判一些事物。
当然,我们也不能谈战变色。一个国家不敢提战争,不敢回忆战争那是可危的。“忘战必危”绝非一句戏语。
作为一代军人,我们憎恨战争,可战争来临时又不得不走上战场。因为和平不是祈求来的。为了和平,军人必须勇敢地面对流血和牺牲。
事实上,军人对于死亡有着自己的理解。因为战友们心中有爱国的信念,尽管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会是最后的幸存者,可为了祖国,数十万将士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了战场,在战斗中甘愿为国家流血牺牲。
这样的表述一些人会觉得我是在替大家喊口号、说大话,其实不然。因为,那是你没有身临其境,没有真正融入到那个特定的环境里。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当你每天脚踏着老山主峰上代表223名烈士(收复老山时在离主峰不足百米的距离上倒下了我军223名勇士)的台阶,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当你在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冲锋号响起之时,看着身边不断倒下的战友,你也会热血沸腾,也会不顾一切地杀敌报仇,那时你就不会觉得这些都是些空洞的大话和口号了。
所以,对于战争,我们不能用片面的观点来评判它的对与错。尤其这场中越战争,正是由于缺少正面宣传而被很多人误解误读,使大家不能明白这场战争的真正意义。有些人还错误地认为是我们在欺负越南,认为我们当时不该打这场战争,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认识和观点。不应该抹杀和污蔑这场绝对正义的战争。同时,也不能用简单的价值观来衡量这场战争中的得失。
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也不能惧怕战争,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只要是正义的,就是神圣的行为,需要热血的中华儿女们前赴后继去献身报国。
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敬、可爱的英雄,他们奋勇杀敌、血染沙场、九死一生,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和边疆人民的安宁,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脊梁!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国家的英雄和民族的脊梁,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善待我们的英雄就是在爱护我们的国家,一个没有英雄和不爱护自己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危险的。
可时下人们由于价值观的转变,更关心物质生活的享受,信仰的缺失使人们渐渐地淡化了爱国主义热情和集体主义意识,眼里就只有自我和私欲。在一些人眼里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变得一文不值。很多人开始淡漠、冷落那些国家的英雄们、忘记了英雄是国魂的硬道理、忘记了一个国家的强盛是由无数英雄支撑起来的、忘记了他们才是保卫国家的“大神”。因为他们喜欢拜自己的虚拟神,如:财神、官神、福神等等,拜这些小神只是为了自己的小家,祈求保佑他们的小家平安和升官发财。同样的神,待遇却有着天壤之别,很值得反思。
为此,我认为:民富国强只是国家管理者与民众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世上本没有绝对的完美,经济实力不是强国的唯一标准,民富也不代表就是国强,社会制度才是稳定的基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再加上强大的精神信仰才能真正强国。
信仰是凝聚力,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强国的精神信仰必须要由世世代代的人们来延续,而不是隔三差五用来议论和批判的。
我在全文中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倡导“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老山精神,警示人们明白:如果人人只顾小家而不顾这个大家,大家垮了小家岂能安然。
日前在与网友的交流中,一位朋友突然对我说:“真不理解你们那时候……”
言下之意是我们那时候太傻了,用现代人的观点是不可思议。一句不理解和当年我们的“理解万岁”口号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一时无言以对,不知该如何去理解这种现象。岁月的代沟让我们成了很远的过去时。我不由得在扪心自问:“难道真的应该这么快就忘记这些还不算太远的历史吗?可事实上不管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大部分人已经淡忘得无影无踪了。只有我们这些亲历者才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同时也会为自己那段曾经为国献身的历史而终身感到光荣和自豪。”
闲暇之时,感叹之余,突发奇想,觉得把这段曲折的经历记录下来,供晚年回味,倒是一件不错的乐事。
于是,斗胆操起键盘肆意草书起来。不拘格式的写作方式,有叙述、有说明、有议论、有纪实。因为,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感人的事实经过,用心书写的亲身经历。虽然笔下缺少了些许华丽的辞藻,但朴实地记录了时代变迁中真实的人和事,还原了这场尘封的战争,让历史作证、让边疆的青山作证,有这么一群共和国年轻的英雄群体,他们是军魂,也是国魂!
现呕心细修此书献给那些为国牺牲、伤残和健在的战友们!让历史见证我们的昨天,也让后人能记得和理解有我们这样一群年轻的军人,曾经为国血洒南疆而无怨无悔!
时光飞逝,二十一个春秋岁月里,我在时代的大潮中只是沧海一粟。平凡而又朴实的一个时期,择事而记。收录真人、真事、真名的经历和事件,力求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此,就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尽情畅谈、尽情回味、尽情抒写人生百味。
当然我不可能在区区几十万字里,就能详尽地把所有战友的事迹都收录进去,只能以点带面重点展现一些个别人物和战例,适当地加以文学修饰和故事缩编。请战友们务必不要对号入座,因为书中你的形象也许是众战友的化身和代表。
理解万岁!
王勇
2011年于榆林起笔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07774.com/4396.html